壁立千仞:隔绝与守望之间
汉语中“壁”字开头的成语,如“壁立千仞”、“壁垒森严”、“壁间蛇影”等,无不勾勒出一种垂直而峻峭的意象。墙垣矗立,既是物理空间的隔断,亦是心理世界的藩篱。这些成语穿越时空,在当下社会中焕发新意——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有“壁”的时代。
数字技术打造的“信息茧房”是最无形却最坚固的现代之壁。算法根据我们的偏好不断推送同类内容,将我们困于自我认同的回音室中。社交媒体的“屏蔽”功能让人际关系可以一键切断,数字壁垒使思想的交锋变得困难。这不禁令人想起“壁垒分明”的原始意义——古时军营的防御工事,如今已内化为我们保护自我认知的心理机制。我们在壁垒之内获得安全感,却也失去了与异质思想碰撞的机会。
另一重现代之壁是认知的壁垒。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尔迪厄曾言:“社会世界的划分是认知的划分。”我们每个人都戴着由教育、职业、文化背景打造的认知透镜看世界,形成难以逾越的理解之壁。“壁间蛇影”这个出自《晋书》的成语,描述的是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——有人误以为墙上的弓影是蛇,形象地揭示了认知如何扭曲现实。在价值多元的当下,这种认知偏误被无限放大,不同群体之间仿佛隔着无形之壁,彼此难以真正理解。
然而,“壁”的存在果真全然消极吗?当我们重思“壁立千仞”这个成语,会发现其出自《水经注》,原本描写的是北方山势的雄伟险峻。王羲之在《兰亭集序》中有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”之句,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有“壁”的存在,确立了自我的边界,才能产生向外探寻的动力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“过渡空间”理论,认为健康的自我需要一定的边界和保护性距离。文化学者也指出,没有文化壁垒,文化的多样性将难以维持。
如何在壁垒时代自处?我们需要一种“凿壁偷光”的智慧。这个成语源自西汉匡衡的故事,他因家贫凿穿墙壁借邻舍烛光读书,最终成为著名学者。这揭示了一种突破局限的创造性思维——既承认壁的存在,又不被其禁锢。我们要做的不是彻底推倒所有壁垒,而是学会在适当之处“凿壁”,让异质的思想之光透进来。
更重要的是培养“墙面而立”的勇气。此语出自《论语·阳货》,孔子说:“人而不为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?”谓人不学诗则如面墙而立,一无所见。这句话在今天可解为:面对信息时代的重重壁垒,我们需要转身直面它,通过不断学习拓宽认知边界,而不是背墙而站,固步自封。
壁的存在永远是一体两面的。它既保护我们又限制我们,既定义我们也束缚我们。在这个壁垒林立的时代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盲目推倒所有墙壁,而在于知道哪些墙需要保留,哪些墙需要凿穿,以及在何时应该转身面墙而立,将其变为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口。
当我们学会与壁共处,便能理解一个辩证:正是有了界限,跨越才显得珍贵;正是有了阻隔,沟通才显得必要;正是有了差异,理解才显得崇高。这或许是汉字“壁”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启示。